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是评估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排放检测等领域。熟练掌握其操作技巧,不仅能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提升工作效率,延长仪器使用寿命。以下从前期准备、样品处理、仪器操作及结果分析等方面分享实用技巧。 一、前期准备 1、仪器校准与调试:在使用bod测定仪前,必须进行校准和调试。按照仪器说明书,使用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精度。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仪器校准方法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需要调整仪器的零点和量程,使其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检查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温度控制、搅拌速度、数据记录等。例如,若发现温度波动范围超过允许误差,需及时排查加热元件、传感器等部件,保证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试剂与耗材准备:准备充足的试剂和耗材是顺利开展测定的前提。根据测定方法,准确配制所需的试剂,如稀释水、接种液、营养缓冲溶液等。稀释水需提前制备并曝气,使其溶解氧接近饱和状态,且不含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接种液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污泥或特定微生物菌种,以模拟自然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此外,准备足够数量的BOD瓶、移液管、滴定管等玻璃器皿,并确保其清洁无污染,避免因器皿问题影响测定结果。 二、样品处理 1、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采集应遵循代表性、及时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根据监测目的和水体特征,合理选择采样点位和时间。采集的样品应尽快装入干净的采样瓶中,并密封保存。若不能及时测定,需将样品置于低温(0-4℃)环境中保存,避免微生物活性降低或有机物发生化学变化。同时,记录样品的采集时间、地点、温度等相关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提供依据。 2、样品预处理:对于含有悬浮物、色度或干扰物质的样品,需进行预处理。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离心、蒸馏等。过滤可去除样品中的悬浮物,防止其堵塞BOD瓶或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离心能加速样品的固液分离,提高处理效率。蒸馏则适用于去除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或干扰性气体。在预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入新的误差。例如,过滤时选择合适孔径的滤膜,防止有机物被过度截留或滤膜本身释放污染物。 三、仪器操作 1、样品装瓶与接种:将预处理后的样品准确移取至BOD瓶中,注意控制样品的体积和稀释倍数,使测定结果在仪器的量程范围内。若样品中有机物含量过高,需进行稀释。接种时,按照规定的接种量加入接种液,确保微生物数量充足且活性良好。接种后,轻轻摇匀BOD瓶,使样品与接种液充分混合。 2、参数设置与运行:根据测定要求,在仪器上设置合适的参数,如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搅拌速度等。一般情况下,BOD测定培养温度为20±1℃,培养时间为5天。搅拌速度要适中,既能保证微生物与有机物充分接触,又不会产生过多气泡影响溶解氧的测定。设置完成后,启动仪器开始测定。在仪器运行过程中,密切关注其运行状态,如温度是否稳定、搅拌是否正常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四、结果分析 1、数据记录与处理:仪器运行结束后,及时记录测定数据,包括初始溶解氧浓度、培养后溶解氧浓度等。根据BOD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样品的BOD值。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剔除明显异常的数据。对于重复测定的样品,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评估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2、结果解读与应用:结合水体类型、监测目的和相关标准,对测定结果进行解读。例如,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有机物污染及污染程度。同时,将测定结果与历史数据或其他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源。为环境管理、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 BOD测定仪操作是一个环环相扣、严谨细致的过程,前期准备的充分与否、样品处理的科学规范程度、仪器操作的精准把控以及结果分析的全面深入,都直接关系到最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实用技巧是众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结晶,操作人员需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提升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BOD测定仪在水质监测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准确评估水体污染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