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是评估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境监测、工业废水分析等领域。其测定过程依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操作细节要求极高,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使用bod测定仪时,需重点关注样品处理、仪器操作、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样品的代表性直接决定测定结果的有效性,采集环节需严格规范。首先,采样容器应选用玻璃或聚乙烯材质,提前用待测水样冲洗2-3次,避免容器内壁残留物质影响微生物活性。采集时应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取水面下10-50厘米的水样,若水体存在分层,需在不同深度分别采样并混合均匀。采样后需在2小时内完成分析,若无法及时测定,需冷藏(2-5℃)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且冷藏过程中不可添加防腐剂,防止抑制微生物活动。 样品预处理是消除干扰的关键。对于含余氯的水样(如饮用水、消毒后的废水),需加入硫代硫酸钠去除余氯,添加量需通过预实验确定,避免过量的硫代硫酸钠成为新的干扰源。若水样中含有悬浮颗粒物,需用孔径1.0μm的滤膜过滤,防止颗粒物堵塞仪器管路或影响微生物与有机物的接触。对于高浓度水样(BOD值超过仪器检测上限),需进行稀释,稀释用水应采用经曝气饱和的蒸馏水,并加入适量的营养盐溶液(如磷酸盐、硫酸镁等),保证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营养平衡。 二、仪器操作与参数设置 仪器启动前的检查不可忽视。首先确认电源连接稳定,接地良好,避免电压波动影响仪器运行。检查反应瓶、搅拌装置、密封盖等部件是否完好,反应瓶内壁需洁净无划痕,密封垫圈是否老化,若发现垫圈硬化或破损,需及时更换,防止密封不严导致氧气泄漏,影响溶解氧测定。对于采用压力传感器的BOD测定仪,需检查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通过通入标准气压验证读数是否准确。 参数设置需贴合样品特性。根据水样的预期BOD值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量程过小会导致数据溢出,量程过大会降低检测精度。培养温度需严格控制在20℃±1℃,这是微生物活性的最佳温度,温度偏差超过±2℃会显著影响代谢速率,导致结果偏低或偏高。搅拌速率设置要适中,过快会导致水样中溶解氧过度饱和,过慢则会使水样混合不均,一般以水样表面轻微搅动但无气泡产生为宜。 测定过程中需避免外界干扰。反应瓶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藻类滋生消耗氧气;仪器周围不可放置强磁场设备,避免干扰传感器信号。若采用自动进样系统,需确保进样量准确,管路无泄漏,每批样品测定前需用蒸馏水冲洗管路,防止交叉污染。中途不可随意打开培养箱或中断测定,若必须暂停,需记录中断时间并在结果计算中修正。 三、微生物与试剂管理 微生物活性是BOD测定的核心,需重点保障。对于不含有效微生物的水样(如工业废水、经过消毒的水体),需接种适量的微生物菌种(如生活污水上清液、活性污泥稀释液),接种量通常为水样体积的1%-5%,接种后需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导致微生物失活。若水样中含有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需通过预实验判断毒性强弱,必要时进行稀释降低毒性,或采用驯化后的菌种提高耐受性。 试剂的质量与保存直接影响测定效果。营养盐溶液(如磷酸盐缓冲液、氯化钙溶液)需按标准配方配制,使用分析纯试剂,配制后密封冷藏保存,有效期通常为1个月,若发现溶液浑浊或有沉淀,需重新配制。稀释用水需提前曝气24小时以上,确保溶解氧饱和,曝气后需密封静置,避免再次接触空气导致氧含量变化。接种液需新鲜制备,若放置时间超过48小时,需通过空白试验验证其活性,空白BOD值超过0.5mg/L时不可使用。 四、数据记录与仪器维护 数据记录需完整准确,包括采样时间、样品编号、稀释倍数、接种量、培养温度、起始溶解氧、终止溶解氧等参数,每个样品至少做2个平行样,平行样偏差超过15%时需重新测定。若样品培养后溶解氧下降不足2mg/L或剩余溶解氧低于1mg/L,说明测定结果不可靠,需调整稀释倍数后重试。数据计算时需扣除空白值(稀释水和接种液的BOD值),确保结果反映水样的真实有机物含量。 仪器维护是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测定结束后,需立即清洗反应瓶、搅拌桨等部件,用蒸馏水冲洗3-4次,避免残留有机物滋生细菌。对于溶解氧电极,需定期校准,每周用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检查零点,每月用饱和氧水校准跨度,电极膜需保持湿润,长期不用时需浸泡在电极保护液中。培养箱内的温度传感器需每年校验一次,确保控温精度。管路系统需每季度拆解清洗,去除内壁生物膜和沉积物,防止堵塞或污染。 五、结语 使用BOD测定仪时,样品预处理的规范性、微生物活性的保障、仪器参数的精准控制是核心要点,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只有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结合样品特性优化测定条件,同时做好仪器维护和数据质控,才能充分发挥BOD测定仪的性能,为水环境有机物污染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