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能力。BOD快速测定仪通过简化传统培养法的流程,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广泛应用于环保监测、污水处理等领域。掌握其规范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关键。 一、具体操作流程 样品预处理是检测的基础环节。首先需根据水样的污染程度确定是否稀释: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需用稀释水(经曝气除氯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比例稀释,避免因有机物过多导致溶解氧耗尽,影响检测结果;清洁地表水则可直接取样。稀释过程中需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样品和稀释水,混合时沿容器壁缓慢倾倒,避免剧烈搅拌产生气泡。 若水样中含有余氯,需提前加入硫代硫酸钠去除,因余氯会抑制微生物活性,导致BOD值偏低。同时,需调节水样pH至6.5-7.5之间,酸性或碱性过强会影响微生物代谢,可通过滴加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整,并用pH试纸或便携式pH计验证。 仪器操作步骤需严格按规程进行。首先将预处理后的水样倒入测定仪专用反应瓶中,注意不要装满,预留少量空间防止溢出。加入配套的微生物菌剂(若仪器需要),轻轻摇匀使菌剂与水样充分混合,菌剂的作用是增强水样中微生物的活性,确保有机物正常降解。 将反应瓶连接到测定仪的检测单元,确保密封良好,避免漏气影响溶解氧检测。启动仪器,选择对应的检测程序(根据预计BOD值范围选择合适量程),仪器会自动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溶解氧变化。检测期间需保持仪器平稳放置,避免震动导致反应瓶移位。 检测结束后,仪器会自动计算并显示BOD值。此时需先关闭仪器电源,再取下反应瓶,将废液倒入专用收集容器(按危废处理),清洗反应瓶备用。同时记录检测数据,包括样品编号、检测时间、环境温度等信息,便于后续追溯。 二、关键注意事项 样品保存与处理需格外注意时效性。BOD检测对样品新鲜度要求极高,采样后需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若无法及时检测,需将样品冷藏(2-5℃)并在24小时内检测完毕,冷藏时间过长会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影响有机物降解效率。此外,采样时需充满容器并密封,减少样品与空气接触,避免溶解氧含量变化。 环境条件控制直接影响检测精度。检测过程需在恒温环境中进行,温度波动应控制在较小范围(通常建议20℃±1℃),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改变微生物代谢速率,导致BOD值偏高或偏低。因此,实验室需配备恒温装置,便携式测定仪在野外使用时,需尽量选择温度稳定的场所放置。 仪器维护与校准是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清洗反应瓶和检测接口,去除残留有机物,避免污染下次检测;定期检查仪器的溶解氧传感器,若发现膜片污染或老化,需及时清洁或更换。校准方面,建议每月用标准溶液进行一次校准,确保仪器检测系统的准确性,校准过程需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操作,记录校准前后的偏差值。 安全操作规范不可忽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样品时,需佩戴手套和护目镜,避免样品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使用化学试剂(如硫代硫酸钠、酸碱溶液)时,需按规定操作,防止试剂腐蚀或中毒;检测完成后的废液需分类收集处理,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尤其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水样,需交由专业机构处置。 此外,平行样检测能有效验证数据可靠性,建议对每个样品做2-3个平行样,若平行样结果偏差过大(超过允许范围),需重新检测并排查原因,可能是样品混合不均、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 三、结语 BOD快速测定仪的操作流程虽相对简便,但每个环节的细节把控直接影响检测质量。通过规范样品预处理、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做好仪器维护校准,可充分发挥其快速检测的优势,为水体有机污染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助力水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