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通过监测水体中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时消耗的溶解氧,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厂水质评估、工业废水排放检测等场景。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规范的前期准备与标准化操作,需按“样品准备-仪器调试-测量操作-数据处理”的流程开展,确保每一步符合微生物降解的环境要求。 一、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阶段需重点关注样品预处理、试剂配置与仪器调试,为后续测量奠定可靠基础: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如河流断面、污水处理厂出口),采样容器需提前灭菌并充满水样(避免空气残留影响溶解氧),采集后尽快运输至实验室(若需储存,需冷藏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量);若水样浊度高(含大量悬浮颗粒),需用无菌滤膜过滤(避免颗粒干扰微生物活动);若水样pH偏离中性(过酸或过碱),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中性范围,防止抑制微生物活性;对于含剧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的水样,需先进行稀释或解毒处理,确保微生物可正常降解有机物。 试剂与耗材准备:配制稀释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硫酸镁、氯化钙等营养盐,模拟自然水体环境,促进微生物生长),稀释水需提前曝气至溶解氧饱和,冷却至室温后使用;准备接种液(如取自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土壤浸出液,含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按比例加入稀释水,确保微生物浓度适宜;检查耗材(如BOD培养瓶、密封塞、溶解氧电极),培养瓶需灭菌干燥,密封塞无破损(防止漏气),电极需校准并清洁,确保检测精度。 仪器调试:接通bod测定仪电源,完成预热(按说明书要求等待稳定);校准溶解氧检测模块,用饱和溶解氧水或标准液校准,确保读数准确;设置测量参数(如培养温度、测量周期,通常为20℃培养5天,即BOD5测量),部分仪器支持自动搅拌、自动记录数据,需确认参数设置与实验需求一致;将空白对照样(仅稀释水与接种液,无待测样品)放入仪器,测试仪器运行状态,若空白样溶解氧变化在允许范围,说明仪器与试剂无问题。 二、具体测量步骤 测量操作需严格遵循微生物降解的环境要求,控制实验变量,确保结果可靠: 样品稀释与接种:根据水样有机物浓度预估,将待测样品用稀释水稀释至适宜浓度(通常使培养后溶解氧消耗在2-7mg/L范围内,避免消耗过多或过少导致误差),稀释过程需缓慢搅拌,避免产生气泡;向稀释后的样品中加入适量接种液,轻轻摇匀(防止剧烈搅拌破坏微生物),若水样本身含足量微生物(如生活污水),可省略接种步骤。 装样与密封:将稀释后的样品与空白对照样分别装入灭菌后的BOD培养瓶,装样时需缓慢注入,避免瓶内产生气泡(气泡中的氧气会干扰测量),液面需充满瓶口,用密封塞密封,确保无漏气;若使用压差式BOD测定仪,需在培养瓶内加入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如氢氧化钠溶液),防止二氧化碳积累影响压力检测;将培养瓶放入测定仪的培养舱,确保放置平稳,电极或传感器与样品充分接触。 培养与数据记录:启动测定仪,进入培养测量模式,仪器会自动维持培养温度稳定(如20℃±1℃),并定期记录溶解氧变化(或压力变化,通过压力换算溶解氧消耗);测量期间避免频繁开启培养舱,防止温度波动影响微生物活性;若为手动记录,需每天固定时间读取溶解氧数值,记录初始溶解氧(培养开始时)与终点溶解氧(培养结束时),同时记录空白对照样的溶解氧变化,用于扣除空白误差。 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测量结束后,根据样品稀释倍数、初始与终点溶解氧数值,计算BOD值(公式为:BOD=(空白样溶解氧消耗-样品溶解氧消耗)×稀释倍数);若空白样溶解氧消耗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实验,排查试剂或微生物问题;对异常数据(如溶解氧消耗为负,可能因样品含还原性物质)进行分析,必要时重新取样测量;整理数据,记录实验条件(如温度、培养时间、稀释倍数),形成完整实验报告。 三、结论 BOD测定仪的准备与测量步骤核心是“控制微生物降解环境、减少实验误差”,从样品预处理确保微生物活性,到试剂与仪器调试保障检测基础,再到标准化测量操作控制变量,每一步均需严格落实。只有规范完成准备工作与测量流程,才能准确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为环境监测、污水处理效果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同时,实验过程中需关注微生物的生存条件,避免因操作不当(如漏气、温度波动、试剂污染)导致结果失真,确保BOD测定结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