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的灵敏度、精确度与准确度1、仪器的灵敏度:仪器测量最小被测量的能力,所测的最小量越小,该仪器的灵敏度就越高,如,天平的灵敏度,每个毫克数越小,天平指针从平衡位置偏转到刻度盘一分度所需的最大质量就越小。又如多用电表表盘上标的数字“20kΩ/V”表示了灵敏度。※物理意义:在电表两端加1V电压时,使指针满偏所要求电表的总内阻Rv(表头内阻与附加电压之和)为20kΩ,数字越大,灵敏度越高。U=IgRv,即,Rv/U=1/Ig,显然,当Rv/U越大,说明满偏电流Ig越小,即,该电表所能测量的最小电流越小,灵敏度便越高。※应注意:仪器的灵敏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灵敏度越高,测量时的稳定性就越差,甚至不易测量,即准确度就差。故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前提下,灵敏度也不宜要求过高。※灵敏度一般是对天平和电气仪表等而言,对直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则无所谓。※分析灵敏度(检出限)可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为检测系统的分析灵敏度或称检出限。毒品检验;肿瘤标志物;特定蛋白;核酸;激素;某些常用项目等,需要具有可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某个量。检出限术语混乱,厂商使用各种词语如:灵敏度(Sensitivity),分析灵敏度(Analytical sensitivity),最小检出限(Minimum detection limit),功能灵敏度(Functional sensitivity),检出限度(Limit of detection),定量限度(Limit of quantitation)2、仪器的精密度:仪器的精密度,又称精度,一般是指仪器的最小分度值。如,米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其精密度就是1mm,水银温度计的最小分度为0.2℃,其精度就是0.2℃。仪器的最小分度值越小,其精度就越高,灵敏度也就越高。如,最小分度为0.1℃的温度计比最小分度为0.2℃的温度计灵敏度和精密度都高。※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仪器的精度高,准确度也就高,这表明仪器的精度是一定准确度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准确度,也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精度相适应,这正是人们常用精度来描述准确度的原因。※仪器的精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准确度。例如:一台一定规格的电压表,其内部的附加电压变质,使其实际准确度下降,但精度却不变,可见精度与准确度有所区别。一般仪器都存在精度问题。 3、仪器的准确度:仪器的准确度一般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量指针满偏时出现的最大相对误差的百分数值。某电表的准确度是2.5级,其意义是指相对误差不超过满偏度的2.5%。※绝对误差=量程×准确度如,量程为0.6A的直流电流表,其最大绝对误差=0.6A×2.5%=0.015A。显然用同一电表的不同量程测量同一被测物时,其最大绝对误差应不同。使用电表时,就存在选择适当量程档的问题。准确度一般针对电气仪器而讲,对其他仪器无所谓准确度。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是什么?①测量的精密度:测量的精密度指对某一量测量时,各次测量的数据大小彼此接近程度。测量精密度越高,说明各次测量数据比较接近的程度。测量精密度高,说明各次测量数据比较接近。它是偶然误差的反映。由于系统误差情况不确定,故测量精密度高不一定测量准确度就高。②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的准确度是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测量的准确度高,说明测量的平均值与真值偏离较小。它是系统误差的反映,但由于偶然误差情况不确定,故测量准确度高不一定测量精密度就高。③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的精确度指测量数据集中于真值附近的程度。测量的精确度高,说明测量的平均值接近真值,且各次测量数据比较集中,即,测量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比较小,测量的既准确又精密,测量的精确度才是对测量结果的综合评价。小结总之,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大小,准确度越高,则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越小,精密度是指多次平行测量的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越高,则多次平行测量的测量值之间就越接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1、准确度高,则精密度就一定高。2、精密度高,准确度却不一定高。3、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BOD测定仪用于检测水体中生物化学需氧量,是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境监测、水源保护等领域。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和治理决策,需通过规范操作、设备维护、环境控制等多环节协同保障。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从核心环节入手即可掌握保障数据准确的关键要点。
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通过监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反映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规范的校准和操作流程,需结合仪器原理(如压差法、微生物传感器法)制定针对性方法,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即可掌握核心要点。
BOD测定仪是检测水体中生化需氧量(BOD)的关键设备,通过监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消耗的氧量,反映水体受有机污染的程度,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科研实验室等场景。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定期校准必不可少。BOD测定仪的校准方法需结合其工作原理(如稀释接种法、压力传感器法、微生物电极法等)设计,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即可完成规范操作。
BOD测定仪是用于检测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专用设备,通过模拟自然界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衡量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等领域。不同类型的BOD测定仪在原理和设计上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其性能表现既有突出优势,也存在一定局限,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参数即可清晰理解。
BOD测定仪通过检测水样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量,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而样品量的选择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合适的样品量需结合水样特性、检测方法及仪器性能综合确定,并非固定数值,其核心是确保检测过程中溶解氧变化处于可监测范围,同时避免因样品量不当导致误差。了解样品量的确定原则与调整方法,无需依赖具体数字,即可满足BOD测定的基本要求。
BOD测定仪作为检测水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环保监测、污水处理、水产养殖等领域,其检测数据为判断水体污染程度、评估水质净化效果提供关键依据。设备长期运行中,受样品污染、部件老化、环境因素影响,易出现检测精度下降、功能故障等问题。通过科学的日常维护与针对性检修,可有效延长设备寿命,保障检测数据可靠,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监测工作中断。
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通过检测水样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水质评估与污染治理决策。在实际使用中,若多次测量结果均低于预期值(如与历史数据偏差显著、低于质控样品标准值),需从样品处理、仪器操作、试剂状态、设备性能等方面排查原因,并针对性调整,以恢复测量准确性。以下详细介绍具体调整方法。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结果依赖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正常降解反应。BOD测定仪的样品前处理是确保检测准确的核心环节——若前处理不当,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受抑、有机物降解不充分,最终引发数据偏差。前处理流程需围绕“模拟自然降解环境、消除干扰因素、保证微生物活性”展开,涵盖样品采集、调整、接种、稀释等关键步骤,操作需细致且符合规范。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关键指标,BOD测定仪作为检测该指标的专用设备,凭借适配性强、操作便捷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环保、水务、工业等领域。以下从特点与应用两方面梳理其实用价值,全程不涉及详细技术参数,聚焦设备的实际使用价值。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含量的关键指标,BOD测定仪则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精准检测这一指标的专业设备。其原理围绕“微生物耗氧”展开,用途覆盖水质监测、环保监管、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为水体污染评估与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