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关于COD和BOD,很多人也就知道COD是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还有老师们不下数万次强调过的用B/C判定水的可生化性,然后就魔性的在大脑里循环 0.3 0.3 0.3 0.3....不过随着自己经验的逐渐积累,才发觉自己之前了解的都是些啥呀。深深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那么一点点真谛。一. 为什么需要BOD与COD无疑,污水中多数污染物是有机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有机物有几千万种,未发现的不知有多少种。一一表达不现实,有必要用一个简单易行的统一指标。目前污水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生化法特别是好氧法 。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来表达有机物浓度,可行且有很强的实战意义。因此需要BOD。无疑BOD应用无穷长时间来测定,即BODu。这也不现实。由于有实际意义的HRT不会太久,因此可以用几十天的BOD来近似代替BODu。为避免硝化影响,时间还要再短一些,因此一般使用20日BOD。20日BOD测定周期也很长。目前流行的是5日BOD。据说5日标准是因为英国最长的河流从源头到入海不超过5日。英国是岛国,如果美国也这么定,密苏里河入海恐怕要一个月吧。因此5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意义。下文没有特殊说明之处,BOD均为5日。为和社会工作周期吻合,好些欧洲国家习惯用7日BOD。5日BOD时间也不短,因此需要更快捷的方法。COD用激烈的化学氧化法,可以相对迅速获得结果,弥补时间缺陷。高锰酸钾氧化性强,且自身颜色鲜明,可用作COD方法。高锰酸钾颜色鲜明,特别适合在低浓度下准确测定,因此在给水领域盛行。日本在污水领域也很流行。(所以日本废水BOD经常表达得比COD还高,包括生活污水)。重铬酸钾在强酸条件下,加热回流时氧化能力更粗暴,多数场合氧化充分。世界范围内流行。下文没有特殊说明之处,COD均为重铬酸钾法。在更暴力的反应氛围下,一把火烧掉有机物,测定氧消耗量或二氧化碳产量,测定更可靠。此即TOD与TOC。明确知道污水中各主要污染物构成与比例,可以根据分子式直接计算,即理论COD。不过实际过程中往往不易实现或没有必要实现。二. BOD与COD方法、仪器的内在缺陷2.1 BOD方法、仪器内在缺陷BOD测定方法决定了,实际使用水样只能消耗一部分DO,对应有机物浓度范围大约是几个mg/L。有些污染物在这一浓度范围内生化性不坏,但是实际废水中因污染物浓度高,产生新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导致BOD假阳性。上述性质变化可能是渗透压、pH、表面性质(有表面活性剂效应的物质超过临界浓度后影响传质)等。这类废水启动难,但只要反应器内不积累,很容易对付。例1:渗透压—糖。糖生化性极好,但高浓度糖水的渗透压高,直接生化性极差。(南方的蜜饯就是用高浓度糖水来保鲜的)。因BOD测定方法缺陷,必须稀释到几个ppm水平才能测定,因此渗透压问题被绕过去了。当然不会有人直接排放这么高浓度的糖水,且即使蜜饯浓度高,进入生化系统后只要糖可以在低浓度下降解,体系中始终不会出现积累渗透压问题。例2:pH—柠檬酸可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生化性远超过葡萄糖。但到了一定浓度,废水明显为酸性,可以放几个月都不臭。做过油脂工厂废水的朋友们对酸性缓冲溶液型废水一定有有印象。当然用上一段所提解决方法也好用。例3:蛋白质变性—甲醛。甲醛测定BOD奇高。但高浓度甲醛别名是福尔马林,可泡标本!例4:极少数有机物因‘锁钥效应’,浓度越高,越不利于降解。大家有兴趣不妨查阅专业生物化学。例5:界面性质—洗涤剂。这与BOD测定方法的另外一项内在缺陷有关。BOD测定水样的DO变化不可以太小,否则测定缺乏重现性。如果真能准确测定ppb级别的DO消耗值,其实直链型洗涤剂—LAS的生化性至少不是很差。问题是LAS浓度稍微高一点儿,就达到临界浓度,改变界面性质,严重影响实际生化。例6:咸菜可长期保存,当然也难直接生化。向糖水中加入大量盐分,测定BOD很高,但持续进入生化系统后,虽然糖可降解,盐却几乎没有变化,后果是高BOD废水把微生物腌制成了咸菜。此类废水特点是:废水中有一些生化惰性物质,低浓度下不影响生化甚至是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例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一定浓度下影响废水整体物理、化学性质。与前面的5个例子不同,这类废水不可能直接用生化法处理,但测定B/C也可能很高。此类废水算是一种特殊变例。例7:油脂。各位水友可注意过油脂的BOD?生物油脂的生化性至少是不很差,做过屠宰废水的都知道。可是油脂实际平均降解周期并不短,5日BOD并不高。然而屠宰废水的处理一般有几个小时就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且反应器内不严重积累。因为有些有机物可以被微生物先吸附,相当于含在嘴里,虽然消化时间可能像吞吃了羚羊的蟒蛇一样长,但是—出水没有羚羊。这一例子对于BOD电极来说是个坏事:SS态有机物如何能被电极迅速测定?初步结论1、 BOD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测定指标。2、BOD是一个半经验指标。3、BOD不代表可降解有机物(当然更不代表不可降解有机物)。4、COD也是一个有先天性缺陷的指标,但比BOD可靠性好一些。5、COD经验性色彩比BOD弱一些。6、COD一般可以代表有机物总量。7、BOD/COD判据在多数场合可用。(如果询问具体哪些场合,我只能回答:先去练内功)8、COD-BOD作为经验判据很勉强,甚至不够作判据,不可用场合比例太大。初级水友要小心。当然理论COD-无穷大或充分大时间段BOD可以作充分判据,但实际中很难获得这一数据。9、生活污水、食品工业污水使用BOD作工程计算,也可以。化工废水用BOD来计算各池、各机械风险很大,特别是风量。初级水友小心。各位水友当然还要用BOD、COD。但用的时候最好能思考一下,尤其是难降解场合,不要踩地雷。
BOD测定仪用于检测水体中生物化学需氧量,是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境监测、水源保护等领域。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和治理决策,需通过规范操作、设备维护、环境控制等多环节协同保障。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从核心环节入手即可掌握保障数据准确的关键要点。
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通过监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反映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规范的校准和操作流程,需结合仪器原理(如压差法、微生物传感器法)制定针对性方法,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即可掌握核心要点。
BOD测定仪是检测水体中生化需氧量(BOD)的关键设备,通过监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消耗的氧量,反映水体受有机污染的程度,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科研实验室等场景。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定期校准必不可少。BOD测定仪的校准方法需结合其工作原理(如稀释接种法、压力传感器法、微生物电极法等)设计,无需依赖详细技术参数即可完成规范操作。
BOD测定仪是用于检测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专用设备,通过模拟自然界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衡量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等领域。不同类型的BOD测定仪在原理和设计上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其性能表现既有突出优势,也存在一定局限,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参数即可清晰理解。
BOD测定仪通过检测水样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量,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而样品量的选择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合适的样品量需结合水样特性、检测方法及仪器性能综合确定,并非固定数值,其核心是确保检测过程中溶解氧变化处于可监测范围,同时避免因样品量不当导致误差。了解样品量的确定原则与调整方法,无需依赖具体数字,即可满足BOD测定的基本要求。
BOD测定仪作为检测水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环保监测、污水处理、水产养殖等领域,其检测数据为判断水体污染程度、评估水质净化效果提供关键依据。设备长期运行中,受样品污染、部件老化、环境因素影响,易出现检测精度下降、功能故障等问题。通过科学的日常维护与针对性检修,可有效延长设备寿命,保障检测数据可靠,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监测工作中断。
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通过检测水样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解氧,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水质评估与污染治理决策。在实际使用中,若多次测量结果均低于预期值(如与历史数据偏差显著、低于质控样品标准值),需从样品处理、仪器操作、试剂状态、设备性能等方面排查原因,并针对性调整,以恢复测量准确性。以下详细介绍具体调整方法。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结果依赖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正常降解反应。BOD测定仪的样品前处理是确保检测准确的核心环节——若前处理不当,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受抑、有机物降解不充分,最终引发数据偏差。前处理流程需围绕“模拟自然降解环境、消除干扰因素、保证微生物活性”展开,涵盖样品采集、调整、接种、稀释等关键步骤,操作需细致且符合规范。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关键指标,BOD测定仪作为检测该指标的专用设备,凭借适配性强、操作便捷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环保、水务、工业等领域。以下从特点与应用两方面梳理其实用价值,全程不涉及详细技术参数,聚焦设备的实际使用价值。
BOD(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含量的关键指标,BOD测定仪则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精准检测这一指标的专业设备。其原理围绕“微生物耗氧”展开,用途覆盖水质监测、环保监管、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为水体污染评估与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