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BOD(生化需氧量)监测仪通过模拟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持续追踪有机物降解消耗的氧量,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关键数据。其检测精度高度依赖校准的规范性,校准过程需兼顾微生物活性、环境条件与设备状态的协同,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数据失真。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标准溶液的制备需严格规范。BOD校准常用葡萄糖-谷氨酸标准溶液,需使用符合纯度要求的试剂,按比例溶解后定容。配制过程中应避免引入杂质,容器需提前用纯水清洗三次以上,且溶液需现配现用,若需短期保存,需冷藏在4℃环境中,存放时间不超过48小时,防止微生物滋生导致浓度变化。 设备状态检查不可或缺。校准前需确认监测仪的管路通畅,无残留样品或气泡堵塞;搅拌装置运行正常,确保溶液混合均匀;温度控制模块显示稳定,维持在20℃左右(微生物活性的适宜温度)。若设备长期未使用,需提前开机预热24小时,让各部件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环境条件需保持稳定。校准期间应避免实验室或安装现场的温度剧烈波动,远离强气流(如空调出风口)和电磁干扰源(如大功率设备)。对于户外安装的监测仪,需在天气晴朗、风力较小时进行校准,防止环境因素影响微生物代谢速率。 二、校准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梯度校准确保线性范围可靠。应至少选择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覆盖设备的常用检测范围。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检测,每完成一个浓度的校准,需用纯水彻底清洗反应池,避免残留溶液影响下一组数据。每个浓度的检测需重复两次,两次结果的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否则需重新检测。 微生物活性的维持是关键。部分bod监测仪依赖内置的微生物膜或菌液,校准前需确认微生物处于活跃状态,可通过检测空白样品的耗氧速率判断:若空白值过高,可能是微生物老化或污染,需更换新的微生物膜或菌液后再进行校准。校准过程中,应避免接触微生物反应区域,防止手上的油脂或杀菌剂抑制微生物活性。 数据记录需同步环境参数。校准过程中需实时记录反应温度、pH值和气压,这些参数会影响BOD的测定结果。例如,温度每偏离标准温度1℃,BOD值可能产生约5%的偏差,需在数据处理时进行修正。同时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溶液浓度和设备显示值,形成完整的校准记录。 三、校准后的验证与调整 空白校准排除系统误差。完成标准溶液校准后,需用纯水处理空白样品,检测其BOD值,正常情况下应接近零。若空白值偏高,可能是管路污染或试剂不纯,需重新清洗设备并更换试剂后再次校准。空白验证能有效发现系统本身的污染问题,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 实际样品比对增强可靠性。条件允许时,可选取已知BOD值的实际水样(如经过权威实验室检测的河水样品)进行比对测试,若监测仪的检测值与参考值偏差较大,需重新检查校准步骤,或考虑设备的微生物活性是否异常,必要时联系厂家进行调试。 参数调整需谨慎留存记录。校准完成后,若需修改设备的校正系数,应记录调整前后的数值,并注明调整原因。对于具备自动校准功能的监测仪,需确认设备已正确保存校准数据,可通过调取历史记录验证,避免因数据丢失导致校准失效。 四、校准后的维护与周期管理 设备清洁防止交叉污染。校准结束后,需用纯水反复冲洗反应池和管路,去除残留的标准溶液,再运行一次空白程序,确保设备恢复初始状态。对于使用微生物膜的监测仪,校准后需将膜片浸泡在营养液中,维持微生物活性。 校准周期需结合使用场景制定。一般情况下,在线bod监测仪应每月校准一次,若用于工业废水等复杂水体监测,或设备频繁出现数据波动,需缩短校准周期至每两周一次。每次维护设备(如更换微生物膜、清洗管路)后,也需重新校准,确保维护操作未影响检测精度。 校准记录的归档与追溯。校准报告需包含校准日期、操作人员、标准溶液信息、环境参数、校准曲线和验证结果等内容,按时间顺序归档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可通过查阅校准记录排查是否因校准不当导致,为问题诊断提供依据。 五、结语 在线BOD监测仪的校准是保障数据可靠性的核心环节,需兼顾化学分析的严谨性与微生物检测的特殊性。从标准溶液制备到微生物活性维护,每个步骤都需细致操作,结合环境条件的控制和数据的严谨记录,才能确保校准效果,使设备长期稳定地反映水体的有机物污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