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生化需氧量)测定仪是评估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的重要设备,其检测过程依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检测周期长、环境敏感性高,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一系列规则,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保障数据质量。 一、样品预处理规则 样品采集与保存需符合规范。BOD样品需使用洁净玻璃瓶采集,避免引入杂质或残留洗涤剂影响微生物活性;采集后需在低温(如2-5℃)条件下运输和保存,且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防止微生物过度繁殖或死亡导致浓度变化。若样品中含有余氯等抑菌物质,需提前加入硫代硫酸钠去除,否则会抑制后续微生物的代谢,导致BOD值偏低。 样品稀释与接种需科学合理。对于高浓度样品(如工业废水),需用稀释水稀释至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浓度范围,稀释倍数需根据预估BOD值确定,通常需做3-4个梯度稀释,以确保至少有一个稀释倍数的检测结果在有效范围内。若样品中微生物含量少(如经过消毒的污水),需接入适量接种液(如城市污水厂出水),接种后需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破坏微生物群落。 稀释水的制备需严格控制质量。稀释水需经曝气充氧至饱和状态,确保水中溶解氧充足;同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硫酸镁等营养盐,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制备好的稀释水需当天使用,若存放超过24小时,需重新曝气充氧,避免溶解氧不足影响检测。 二、仪器操作流程规则 仪器校准与调试需提前完成。开机后需检查仪器的温度控制、溶解氧检测等核心功能是否正常,如恒温培养箱的温度需稳定在20℃±1℃,若温度偏差过大,会加速或减缓微生物代谢,导致结果失真。使用前需用标准溶液校准溶解氧传感器,确保检测精度符合要求,校准记录需及时存档。 样品加载需规范操作。将稀释后的样品或空白对照液缓慢注入BOD培养瓶,避免产生气泡——瓶内气泡会占据空间,减少液体与空气的接触,影响溶解氧测定。若使用压差法BOD仪,需确保培养瓶密封良好,瓶盖拧紧时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玻璃破裂,同时检查密封垫是否完好,防止漏气造成压力检测误差。 培养过程需保持稳定环境。样品放入培养箱后,需避免频繁开启箱门,防止温度波动;培养期间不得随意移动培养瓶,避免震动干扰微生物活动。若仪器配备搅拌装置,需确认搅拌速度适中,既能保证溶液均匀,又不会因搅拌过强导致溶解氧异常升高。 三、安全与环境控制规则 实验室环境需满足微生物活性要求。操作区域需保持清洁,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如杀虫剂、消毒剂)同室存放,防止微生物被污染或杀死。培养箱附近需避免强光直射,温度波动不宜超过±1℃,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为微生物代谢提供稳定条件。 操作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处理样品和接种液时需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可能含有致病菌的污水样品;实验结束后需彻底清洗双手,实验台面用酒精擦拭消毒。若样品不慎洒漏,需立即用消毒纸巾覆盖处理,防止微生物扩散。 试剂与耗材管理需合规。接种液需从正规渠道获取,避免使用含有毒性物质的废水作为接种液;营养盐试剂需分类存放,标注有效期,过期试剂需及时更换,防止因试剂变质影响稀释水质量。培养瓶、移液管等玻璃器皿需彻底清洗,避免残留物质干扰实验,必要时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四、数据记录与质量控制规则 全程记录实验信息。详细记录样品来源、采集时间、稀释倍数、接种情况、培养起始时间等信息,每个样品至少做2个平行样,空白对照需与样品同步培养,以扣除稀释水本身的BOD值。若中途出现仪器故障或异常情况(如停电、温度波动),需及时记录并评估对结果的影响,必要时重新实验。 结果计算与验证需严谨。培养结束后,根据仪器显示的溶解氧变化值计算BOD值,若平行样的相对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如10%),需分析原因(如稀释不均、密封不良)并重新检测。检测结果需与空白对照、历史数据进行比对,若出现异常偏高或偏低,需排查是否存在样品污染、接种液失效等问题,不可直接采用可疑数据。 实验后处理需规范。培养结束后的废液需经消毒处理(如加入次氯酸钠)再排放,避免微生物污染环境;玻璃器皿需清洗干净后存放,仪器需关闭电源,清理表面污渍,培养箱内的冷凝水需及时清理,保持内部干燥。 五、结语 操作bod测定仪的核心规则围绕“保护微生物活性、控制环境稳定性、确保操作规范性”展开,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会影响结果。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BOD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水体污染评估、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真正发挥BOD测定在水环境监测中的核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