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水质叶绿素检测仪通过光学法(如荧光法、吸光度法)实时监测水体中叶绿素浓度,是预警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等生态风险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湖泊、水库、河流及饮用水源地监测。其长期户外运行易受水体污染、环境干扰、部件老化影响,需通过规范的检查维护与操作,保障检测精度与设备寿命,具体要点如下。 一、检查维护要点 1、日常检查维护 日常检查需聚焦“外观-清洁-运行状态”,及时排除轻微异常,避免问题累积。 外观与连接检查:每日查看仪器外壳、采样管路是否完好,无破损、变形;确认电源线、通讯线连接牢固,无松动、氧化,户外安装的设备需检查防护箱密封性,防止雨水、灰尘渗入内部电路。 清洁维护:检测核心(如光学探头、流通池)易附着藻类、悬浮物,需每日用纯水轻柔冲洗探头表面,去除残留污染物(避免用硬刷或腐蚀性溶剂,防止划伤光学镜片);若水体浊度高,需额外清洁采样滤网,防止滤网堵塞导致水样流通不畅,影响检测效率。 运行状态核查:通过本地显示屏或远程平台,观察实时数据是否稳定(无频繁跳变、数值异常),设备指示灯(电源灯、运行灯、通讯灯)是否正常,若出现“水样不足”“光强异常”等预警,需立即排查原因(如管路堵塞、探头污染)。 2、定期检查维护 定期维护需按周期深度检查核心部件,更换易损件,确保设备长期稳定。 每周部件检查:重点检查蠕动泵(若配备)运行状态,听泵体运转声音是否均匀,无异常噪音;观察泵管是否有老化、开裂,若出现变形需及时更换同型号泵管,防止水样输送量不准;检查光学模块的光源亮度,若光源闪烁、衰减,需更换光源组件,避免影响检测信号强度。 每月校准验证:每月用叶绿素标准溶液进行单点校准,验证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若偏差过大,需先清洁光学探头、流通池,排除污染干扰后重新校准;校准后记录数据,形成校准档案,便于后续追溯。 每季度深度维护:拆解流通池(若结构允许),用专用清洁剂浸泡清洁内壁,去除顽固积垢;检查传感器连接线束接口,用酒精棉片清洁氧化部位,确保信号传输稳定;对户外设备的防雷、接地装置进行检查,确保雷雨天气设备安全。 每半年部件评估:评估光学探头、检测模块的老化程度,若探头响应速度变慢、检测重复性差,或模块出现频繁故障,需联系厂家检修或更换,避免因部件老化导致数据失真。 二、使用方法 1、开机准备阶段 开机前需做好“环境-设备-参数”准备,为检测奠定基础。 环境与水样确认:确认仪器安装环境无极端温度(如高温暴晒、低温冰冻)、强电磁干扰(如靠近高压线路、大功率设备);检查采样点水体无大量漂浮物、油污,避免水样污染检测部件。 设备状态检查:打开防护箱,确认仪器内部无积水、灰尘;接通主电源,开启设备主控开关,等待系统自检(自检过程约几分钟),若自检报错(如“探头未连接”“通讯失败”),需先解决问题(如重新插拔探头、检查通讯参数)。 参数设置:自检通过后,进入参数配置界面,确认检测量程、采样间隔、数据上传地址等参数与监测需求匹配;若设备支持温度补偿功能,需确保功能正常启用,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检测精度。 2、运行操作阶段 运行过程需关注“水样流通-数据监测-异常处置”,确保检测连续、准确。 水样流通控制:开启进水阀门,调节水样流速至适宜范围(避免流速过快导致检测池内产生气泡,或过慢导致水样滞留变质);观察流通池内水样是否平稳,无气泡、杂质,若出现气泡需排空气体后再继续检测。 数据监测与记录:通过本地显示屏实时查看叶绿素浓度数据,或登录远程管理平台,监控数据变化趋势;若数据出现骤升骤降(如短时间内浓度翻倍),需先排查是否为真实水质变化(如局部藻类聚集),再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探头污染、光源异常等问题,排除设备因素后再记录数据。 异常处置:运行中若仪器报警,需按提示分级处理:“滤网堵塞”需立即清洁滤网;“光强不足”需检查光源并更换;“通讯中断”需核查通讯参数与网络状态,故障排除后重启设备,确保数据恢复正常上传。 3、关机流程 短期停机或长期闲置需规范关机,保护设备部件。 短期停机(如检修):先关闭进水阀门,排空检测池与采样管路内残留水样;用纯水冲洗管路、流通池,去除残留水体;关闭设备主控开关,切断主电源,若停机超过24小时,需断开备用电源(如蓄电池),避免电池亏电。 长期闲置(如冬季结冰期):除完成短期停机步骤外,需拆卸光学探头,用纯水清洁后存放于干燥、避光环境,涂抹专用保护剂防止探头老化;清空设备内部积水,在防护箱内放置干燥剂,关闭防护箱并上锁,定期检查设备状态,防止闲置期间部件损坏。 三、结论 在线水质叶绿素检测仪的检查维护与使用,核心是“预防为主、规范操作”。日常与定期维护需兼顾清洁、部件检查与校准,减少污染与老化干扰;使用过程需严格遵循开机准备、运行监测、关机流程,确保数据准确与设备安全。只有将检查维护常态化、操作标准化,才能让设备持续发挥水质预警作用,为水体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